学校官网

暑期学校

首页 >研究生教育 >暑期学校 >正文

2022年广东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研究生暑期学校通知

发布时间:2022-06-21 10:07    作者:  浏览量:[]

活动主题:AI赋能,智造未来——粤港澳大湾区暑期学校

活动时间:2022年7月12日-7月16日

一、活动目的及学院、学科简介

为促进我院与全国各高校“控制科学与工程”及“电气工程”学科优秀研究生、本科生之间的交流,进一步扩展、提高我院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生源和质量,加强全国各兄弟高校相关专业优秀在校学生对广东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各学科及科学研究的了解,培养本科生攻读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兴趣,同时作为广东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选拔2023年硕士研究生的方式之一,拟于2022年7月12日-7月16日举办“2022年广东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研究生暑期学校”活动,本次暑期学校采用线下方式进行,具体活动流程和安排见下文。

广东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有良好的办学条件和学科平台,拥有广东省攀峰重点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广东省特色重点学科“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其中,“控制科学与工程”在教育部第四次学科水平评估中排名进入前10%(A)类。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以谢胜利教授为带头人的“控制科学与工程教师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学院现有共享中科院院士1人,教职工199人,其中专任教师164人。专任教师中,博士生导师36人,硕士生导师137人,教授48人,副教授82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52人,有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7人,教育部高层次人才6人,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会士5人,中国自动化学会会士3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4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6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5人,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团队3个,广东省教学名师2人,广东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7人,“广东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广东特支计划”杰出人才(南粤百杰)1人、“广东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青年拔尖人才2人,广东省高等学校“珠江学者”特聘教授4人、讲座教授1人、青年“珠江学者”3人,广东省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1人,南粤优秀教师6人,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广东省师德标兵1人,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2人等一批学科带头人和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本学院各专业及导师的详细介绍可参见广东工业大学网站:

导师风采:http://automation.gdut.edu.cn/yjsjy1/dsfc.htm

教师列表:https://teacher.gdut.edu.cn/xyjslb.jsp?urltype=tsites.CollegeTeacherList&wbtreeid=1004&st=0&id=1102&lang=zh_CN#collegeteacher

二、申请者资格

1.面向全国范围内高校招生,重点面向校内外在读一、二年级研究生、拟录取为我校研究生的大四毕业生以及有意到广东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就读研究生的本科三年级学生(即2023年本科应届毕业生),同时欢迎相关专业的青年教师参加;

2.一年级研究生申请者应有科研成果或参加过学术科技竞赛;本科生成绩专业排名要求前30%,达到或接近所在高校推荐免试生要求;科研水平出色的申请者,成绩标准可适当放宽;

3.本次暑期学校的部分名额向拟报考我院研究生的广东工业大学优秀三年级本科生开放;

4.热爱科学研究,理论基础扎实,有志于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有较强的科研实践能力;

5.遵守学术道德规范。

三、申请流程

(一)申请起止时间:即日起—2022.07.05

(二)申请需提供材料:

1.《2022年广东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暑期学校活动申请表》(见附件1),并到所在学校相关部门填写意见并盖章,扫描电子版;

2.知情承诺书(见附件2),签字并扫描电子版;

3.成绩单原件扫描件(由教务处盖章,并注明申请人所在专业排名);

4.外语水平证明扫描件(如: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托福成绩或GRE/GMAT成绩、德福成绩等);

5.个人简历;

6.其他材料,如发表论文、专利,各类获奖或资格证书等(如有)。

(三)材料要求

1.申请材料应放在一个文件夹内然后压缩打包发送至文件指定邮箱,压缩文件名为:暑期学校报名-本人姓名,如暑期学校报名-张三。

2.申请表、知情同意书应为扫描件。

3.如有获奖奖项、科研论文及专利,按类别依次明确在申请表中列出,并提供电子版扫描件。

4.请确保材料的真实性,如汇总表与支撑材料不一致,则申请自动失效!

(四)申请方式:

1.参加本次暑期学校活动的同学一律在网上报名(含本校),申请人须于2022年7月5日前,填写电子问卷进行线上报名,扫码即可填写报名表。

92FC

2.申请者将申请材料(《2022年广东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暑期学校活动申请表》、知情同意书、个人简历等的电子扫描件)通过Email形式于2022年7月5日前发至zdhxyyb@163.com;

入选资格将由广东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根据申请人提交的信息审核。全部审核结果将于7月10日前在自动化学院网上、微信广工自动化研究生公众号公布。

(学院网站:https://automation.gdut.edu.cn/yjsjy1/zxtz.htm)

联系人:罗老师

咨询电话:020-39322469

微信公众号:“广工自动化研学之家”

四、活动内容

1.招生人数:200人(部分线下+线上,允许部分旁听,参与部分讲座);

2.活动时间:2022年7月12日-7月16日(视疫情发展情况调整线上线下模式)

3.活动行程:主要包括

人工智能专家讲座、人工智能青年专家报告、品牌公开课、学术沙龙、优秀学员评比、素质拓展等

注:视具体情况,活动可能会有所增减。

广东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研究生工作室

2022.06.20

附部分拟邀请专家简介:



208B5

专家一:吴宗泽

吴宗泽博士,深圳大学机电与控制工程学院特聘教授,博导,院长,西安交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兼职教授;中组部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广东省“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创新2030-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负责人;中国自动化学会工业视觉专业委员会(筹)主任委员,IJFS和IJRC编委。研究方向包括物联网、智能制造、新一代人工智能等。

以第1完成人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先后主持科研项目50余项,包括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专项,国家智能制造新模式重大专项、广东省重点研发计划等。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SCI索引5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96项,授权65项,申请海外专利5件;获得软件著作权20余件,参与制定2项国家标准。

AD571

专家二:赖来利

2005年获英国伦敦城市大学电力系统与人工智能高级博士学位,于1984年获英国阿斯顿大学电力系统专业博士学位。现任广东工业大学特聘教授,IEEE系统、人与控制论协会(IEEE/SMCS)副编辑,IEEE智慧城市通讯的主编,IEEE系统、人和控制论协会(IEEE/SMCS)标准委员会主席和IEEE智慧城市指导委员会委员。他是IET会士席, IEEE终身会士及国家高层次引进人才(在2015年入选国家高层次引进人才荣誉榜中,不到1%的专家被选中)和国家电网公司的特聘专家。

曾任中国国家电网能源研究所研发中心主任;中国浙江大学Pao Yue Kong讲座教授;IEEE智慧电网指导委员会委员;IEEE/SMCS协会的副会长;伦敦城市大学电气工程系教授兼主任、IEEE工业电子学会提名会士评估专家和IEEE电力与能源协会(IEEE/PES)终身成就奖评审委员会委员。于2000年获得了IEEE第三届千禧奖章,IEEE/PES爱尔兰共和国(UKRI)电力分会杰出工程师奖,于2005年获伦敦城市大学特别奖和伦敦城市大学荣誉毕业生稱号,于2006年和2009年获得了IEEE / PES能源开发和发电委员会优秀奖项论文,于2013年和2014年获得了IEEE / SMCS杰出贡献奖,于2016年获得了IEEE /SMCS最活跃的技术委员会奖,他的研究团队于2020年的IEEE国际智慧城市会议中获得了最佳论文奖。

1C333

专家三:黄翰

黄翰,男,博士,华南理工大学软件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计划,兼任国际学术期刊IEEE Transaction on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IF: 11.554)副编、中国仿真学会智能仿真优化与调度专委会副主任、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专委会副秘书长、大数据与智能机器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广东省本科高校软件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计算机学会软件工程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等,CCF杰出会员和IEEE高级会员;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重大项目等共10多项课题,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IEEE TCYB、IEEE TETC、IEEE TSE、IEEE TEVC、IEEE TIP、IEEE TFS和《中国科学》等专业学术期刊发表论文60多篇,代表作入选ESI;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5项、美国发明专利4项;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广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长期致力于智能算法理论、应用与产业生态的研究。

28576

专家四:李冠彬

李冠彬,男,博士,中山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杰出青年基金、吴文俊人工智能优秀青年奖获得者,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2016年获得香港大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计算机视觉与机器学习,迄今为止累计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包含CCF A类/中科院一区论文60余篇,包括TPAMI,IJCV,TIP等顶级期刊和CVPR,ICCV,ECCV,ICML等顶级学术会议,Google Scholar引用超过6000次。曾获得ICCV2019最佳论文提名奖、ICMR2021最佳海报论文奖、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ACM中国新星提名奖、英伟达AI城市挑战赛冠军等荣誉。主持了包括广东省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CCF-腾讯犀牛鸟科研基金、华为科研合作项目、美团北斗科研课题合作基金等10多项科研项目。担任广州计算机学会副秘书长、CCF YOSCEF广州AC委员、CSIG竞赛与培训工作委员会委员、视觉与学习青年学者研讨会(VALSE)执行AC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计算机视觉专委会委员以及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视觉大数据专委会委员。担任《The Visual Computer》副编辑、NCIG2020竞赛主席、AAAI高级程序委员会委员,长期担任TPAMI、TIP、TNNLS、TMM、TOG等权威期刊的审稿人,CVPR、ICCV、NeuralPS等国际会议程序委员会委员。

1237F

专家五:黄栋

黄栋,男,博士,华南农业大学数学与信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院长助理。2017年至2018年国家公派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从事访问学者研究工作。现为中国计算机学会(CCF)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YOCSEF)广州主席,CCF数字农业分会执委,CCF计算机视觉专委会执委。主要研究方向是数据挖掘与大数据分析,具体研究内容包括集成聚类、大规模聚类、无监督/自监督学习、图神经网络等。已发表学术论文60 余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论文近30篇;5篇一作论文单篇被引用次数逾100次,3篇一作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Top 1%)。主要成果发表在IEEE TKDE、IEEE TCYB、IEEE TSMC-S、ACM TKDD、SIGKDD、AAAI、ICDM等相关领域重要期刊及会议。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青年项目与面上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以及IEEE TPAMI、IEEE TKDE, IEEE TIP, IEEE TCYB, IEEE TNNLS, IEEE TFS, IEEE TSMC-S, IEEE TBD, IEEE TII, ACM TKDD, ACM TOMM等40多个国际期刊审稿人;获2020年ACM广州新星奖、2019年与2020年广东省计算机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1356D

专家六:杨祖元

杨祖元,男,1982年1月出生于湖北荆州,广东工业大学百人计划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先后去日本理化实验室、澳大利亚Deakin大学、加拿大McGill大学访学。讲授信号与系统、自动化科学与技术等课程,发表SCI二区以上论文30余篇,含IEEE TNNLS、IEEE TC等一区top期刊。申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主持并结题多项省部级以上项目,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人才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杰青项目等。部分成果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1E7F3

专家七:陈辞

陈辞,国家海外优青,博士生导师,广东工业大学青年百人特聘教授。具有5年海外经历,曾在美国、瑞典、新加坡等海外著名高校进行科研工作。2019年获瑞典瓦伦堡基金会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联合冠名基金项目Wallenberg-NTU Presidential Postdoctoral Fellowship.https://www.ntu.edu.sg/research/research-careers/presidential-postdoctoral-fellowship-(ppf)/wallenberg-ntu-ppf-2019-2021目前已发表论文共40余篇。 第一作者期刊论文20余篇,包括11篇Automatica和IEEE TAC,其中1篇TAC Full Paper。此外,通讯作者发表4篇IEEE Transactions 。2018年8月起,担任控制领域著名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bust and Nonlinear Control的编委,以及Advanced Control for Applications的副主编。

研究方向:强化学习、弹性控制系统、网络化控制系统及其在智能交通、智能电网、卫星导航定位等领域应用。

联系邮箱:ci.chen@gdut.edu.cn;教师主页:https://teacher.gdut.edu.cn/chen/

22051

专家八:张桂东

张桂东,“广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双博士学位、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博士后经历、澳大利亚Endeavour Research Fellow。主要从事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相关研究,研究方向具体为:高性能电能拓扑设计与控制、电能拓扑阻抗机理研究、新能源发电与储能、家庭微网能量管理。

    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10项项目,参与德国洪堡国际联合项目以及德国工业联盟项目等科技项目等13项项目。获得2次中国专利优秀奖、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中国电源学会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东莞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等科技奖项。出版Springer英文专著1本;发表SCI收录论文61篇,第一/通讯作者45篇;授权美国发明专利1项、授权中国发明专利60余项、授权实用新型52项。

关闭